站内搜索
 
 
当前位置
文章正文
关于翻译中本地化用语的情况
作者:David    发布于:2014-05-08 16:57:40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在香港本地有非常多的特殊用语,在译文中出现是非常不妙的。闲时打开电视看看香港配音的外国片集,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可笑的现象:例如荧光屏上金发碧眼的小男孩嚷着吵肚子饿了,说要吃一碟“牛肉炒河”;病惬惬的中年胖妇说:“乍暖还寒时候,最难将息!”这些都是电视台为了吸引本地观众而作出的“调整”,严格来说,根本算不得是原版对白的字幕翻译。电视台似乎认为对白必须“本地化”,才能与观众打成一片。
  
译辰北仑翻译公司还发现,翻译时另外一种极端的做法,就是在译文中尽量增添“西、 洋、番、胡”等字眼,以确保读者明了译文中所指的事物是来自西洋的,只要看西芹、洋葱、番茄、胡萝卜等几种蔬菜的名称, 就可以得见。其实原文中倘若某甲邀请某乙吃一顿simple meal,我们大可以译为“便饭”,而不必一定译成“简餐”;a piece of cake,是“一块蛋糕”,而非“一件西饼”;prune是“梅脯、梅干”,而不必说是“西梅”;还有grapefruit可译成“葡萄袖”,不必一定译为“西袖”。阅读翻译资料的读者明知发生情节的场景在外国,就不会在意非本地化的词语出现不可。